目的 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均行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肠梗阻解除时间平均6.5d。2例出院后再次出现慢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在腹腔严重感染性疾病术后多见,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同时应动态观察腹部症状、体征变化,严防误诊、误治。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0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为机械性肠梗阻。保守治疗6例,其中治愈5例,死亡1例; 手术治疗4例,其中3例术中有绞窄性肠梗阻征象,均治愈。1例术中发现为广泛癌性粘连,行部分粘连松解术,术后第8天再发肠梗阻,保守治疗1天无效,患者自动出院。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并不困难; 保守治疗多数有效,故宜先行保守治疗; 可疑肠绞窄时应及时中转手术。
目的 改善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结肠灌洗的方法。方法 利用市售塑料自来水三通管及大口径(直径3 cm)螺纹管制成结肠灌洗器,于梗阻近端结肠置入形成术中封密式结肠灌洗。结果 24例患者采用自制结肠灌洗器行术中结肠灌洗,无腹腔污染,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均一期愈合,顺利出院。结论 掌握好一期手术适应证,自制结肠灌洗器可运用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肠腔灌洗彻底,方便,无污染,无溢漏,且制作简单,成本低。
Objective To evaluate CT and ultrasonic imaging as a diagnostic means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of 30 patients diagnosed by preoperative CT scanning and ultrasonic imaging was retrospectively viewed, compaired with intraoperative and pathologic findings.Results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CT for detection of obstruction was 86.7% (26/30),CT and ultrasonic imaging was 93.3% (28/30). Conclusion CT with ultrasonic imaging is of great advantages for senile patients especially having malignant tumors and for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intussuception. CT with ultrasonic imaging is found to be reliable for diagnosing ileolithiasis and abdominal abscess and mesentery vein thrombosis, but is less sensitive in cases of bowel torsion.
摘要: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Ⅰ期手术切除肠吻合的方法和注意事项。〖HTH〗方法:〖HTSS〗分析36例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Ⅰ期行手术切除肠吻合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36例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Ⅰ期手术切除、肠吻合无一例吻合口瘘,术后恢复良好。〖HTH〗结论:〖HTSS〗只要围手术期、术中处理得当,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选择Ⅰ期手术切除肠吻合,可以减少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费用,同时也是安全的。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72例结直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诊治资料。结果 72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右半结肠23例,左半结肠29例,直肠16例,回盲部4例。其中63例手术治疗,一期切除吻合46例,Hartmann术7例,单纯造口10例。有9例因肿瘤全身广泛转移等因素自动放弃手术治疗。结论 重视对结直肠癌致肠梗阻的认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目的 初步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不全肠梗阻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数量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ICC表型变化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圈套法造成不全肠梗阻从而建立ICC数目减少的SD大鼠模型。取20只雌性大鼠采用简单随机法均分成正常对照组、不全肠梗阻30d未电针足三里穴组(梗阻组)、不全肠梗组30d电针足三里穴组(足三里组)和不全肠梗阻30d电针阴陵泉穴组(阴陵泉组) 4组。其中足三里组和阴陵泉组分别连续电针足三里穴或阴陵泉穴7d后,取小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以及免疫荧光观察ICC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足三里组、梗阻组及阴陵泉组ICC阳性面积分别为(102 051.00±16 969.38) μm2、(92 642.12±14 854.49) μm2、(45 221.33±6 230.20) μm2和(63 136.16±8 863.91) μm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40,P<0.001),其中足三里组的ICC阳性面积较梗阻组高(P<0.05)。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可使不全肠梗阻大鼠小肠受损的ICC数量得到部分恢复,但其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索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80年代以前的差异,探讨对本病治疗的方向。 方法 收集我院1996~2000年病例,并与我院1950~1981年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①发病率显著降低,从46.08%降至15.62%; ②发病年龄延后10~20岁; ③入院时病情相对较轻,有休克者从51.39%降至22.80%; ④病死率明显下降,从25.78%降至3.50%; ⑤再手术患者显著增加,从12.12%增至55.20%。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与患者就诊早,及时的治疗,医务人员的水平提高,药品与医学的发展等有关。 结论 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仍需足够重视,因术后T管造影和B超检查发现肝内残石或胆管狭窄者,高达85.1%,复发再手术率达55.2%,远不能令人满意。为提高远期效果,应在急诊手术引流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进一步检查和彻底处理肝内病变。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方法 对我院1993~2005年收治的38例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手术行一期切除吻合23例,肿瘤姑息性切除4例,单纯结肠双腔造口2例,Hartmann手术9例。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切口感染5例,经换药愈合; 发生吻合口漏1例,最终死于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32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提高对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的认识,选择合理术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