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一经发现多属中晚期,疗效不佳,预后极差。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对胆囊癌的诊治水平虽有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仍不能令人满意。
如何努力提高胆囊切除术的质量仍是极其重要的临床问题。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及胆道外科迈向微创手术时代的今日,胆囊残留病变的发生和危害依然存在,已成为胆道外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1 胆囊切除后的残留病变如残留胆囊、胆囊残端结石、胆囊管结石、残留胆囊颈部、胆囊管过长等,术后症状依然存在的患者,四处寻医,常常被戴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帽子,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胆囊切除术的质量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疗,而不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问题。....................
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但是大约10%~30%的胆囊切除术患者会出现上腹或右上腹痛、餐后腹胀、消化不良、胆道感染或梗阻等临床症候群,发病时间从术后数周到数年,Pribram于1950年将上述症候群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但何种原因导致上述症候群的出现未能明确[1]。随着影像学、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特别是CT、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内镜技术包括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发展,绝大多数PCS患者能够明确病因并得到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