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5.12汶川大地震24个月后震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行震后长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0年5月即汶川大地震发生后24个月,分别使用创伤应激量表儿童版(CRIES-13)、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学生版,调查了553名来自于彭州灾区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① 灾区小学生CRIES-13总分为(22.98 ± 12.29)分,其中大于划界分(30分)者为143人,占总人数的25.9%;女性总分高于男性(Z=?2.031,P=0.042);震后被转移至安全地点的时间越长(OR=1.025,P=0.012)、家人伤亡越严重(OR=1.141,P=0.021),其CRIES-13总分大于划界分的可能性越高。② 灾区小学生DSRSC总分为(11.07 ± 5.78)分,其中总分大于划界分(15分)者为120人,占总人数的21.7%;女性总分高于男性(Z=?2.508,P=0.012);灾区小学生的年龄(r=0.098,P=0.021)、震后被转移至安全地点的时间(r=0.117,P=0.004)与DSRSC总分呈正相关。③ 灾区小学生SDQ总困难因子得分为(14.97 ± 5.44)分,62.9%的人报告自身存在主观困难;女性的情绪因子、亲社会因子得分高于男性(Z=?3.123,P=0.002;Z=?2.243,P=0.025);年龄越大,品行因子(χ2=7.604,P=0.023)、亲社会因子(χ2=8.102;P=0.017)得分增加。 结论 震后灾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性别、年龄、震后被转移至安全地点的时间、家人伤亡程度的影响,震后长期心理危机干预应综合考虑这些相关因素以确定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