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ve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femoral condylar twist angle (CTA) measurement in three 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digital models of human knee joint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al (2-D) images of MRI and CT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electing the best method of CTA measurement in preoperative design for the femoral prosthesis rotational position. MethodsThe CTA of 10 human cadaveric knee joint was measured in 3-D digital models based on MRI (group A), in 3-D digital models based on CT (group B), in the cadaveric knee joint with cartilage (group C), and in the cadaveric knee joint without cartilage (group D), respectivel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was made among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CTA. ResultsThe CTA values measured in 3-D digital models were (6.43±0.53)° in group A and (3.31±1.07)° in group B,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10.235, P=0.000). The CTA values measured in the cadaveric knee joint were (5.21±1.28)° in group C and (3.33±1.12)° in group D,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5.770, P=0.000).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TA values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C (t=5.779, P=0.000),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C (t=3.219, P=0.110). ConclusionThe CTA values measured in the 3-D digital models based on MRI are closer to the actual values measured in the knee joint with cartilage, and benefit for preoperative plan.
目的 探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诊断标准,双膝盘状半月板的MRI分型及损伤特点。 方法 通过对2009年11月-2013年3月,13 936膝大样本量的MRI检查的盘状半月板流行病学研究,筛查出双膝关节盘状半月板956膝,并对诊断为盘状半月板的全部患者行冠状位髁间棘层面半月板宽度与胫骨平台宽度之比(板面比)、矢状位“领结样”改变层面中半月板后角最厚层面的厚度(半月板后角厚度)及矢状位“领结样”改变层数测量并分析;根据盘状半月板MRI表现分为板型、楔型、肥角型;分析双膝盘状半月板分型,比较双膝盘状半月板损伤率与总体损伤率的差别。 结果 956膝盘状半月板中伴撕裂392膝,损伤率为41.0%;筛查出45例90膝双膝盘状半月板,外侧44例,内侧1例,其中板型58膝、楔型32膝,无肥角型,伴盘状半月板撕裂23膝,损伤率为25.5%;双膝盘状半月板的损伤率低于盘状半月板总体平均值。 结论 板面比≥0.20、半月板后角厚度≥4.40 mm、矢状位连续“领结样”改变层数≥3层为盘状半月板的MRI诊断标准;双膝盘状半月板多见于外侧,分型中未见肥角型,损伤率较总体损伤率低。
目的 观察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单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基葡萄糖。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联合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12月具有关节镜手术指征的KOA患者86例,按手术顺序单双号分成两组,试验组(单号)行关节镜手术联合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对照组(双号)行关节镜手术治疗。采用Lequesne指数对两组患膝术前,术后第4、6周进行评分及疗效分析。 结果 两组患膝术前与术后第4、6周Lequesne指数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手术联合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KOA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用关节镜手术治疗者。
目的 研究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双醋瑞因在伴有骨髓水肿(BME)的膝骨关节炎(KOA)中的疗效评估。 方法 依据MRI检查结果,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入院60例伴BME的KOA患者随机分入A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B组(口服双醋瑞因)、C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和双醋瑞因),每组各20例;另纳入同期30例不伴BME的KOA患者30例为D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和双醋瑞因)。完成标准方案后24周,随访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分及炎症因子变化。 结果 治疗24周后4组在20 m 步行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压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在BME改善方面,C组容积积分和程度积分均优于A、B两组(P<0.05);在炎症因子方面,治疗24周后4组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双醋瑞因能有效改善伴有BME的KOA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以及促进BME在影像学方面的改善。
目的 评价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 将2012年1月-5月收治的1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B组给予碳酸钙D3片治疗,C组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碳酸钙D3片治疗,疗程8周。3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发作时服用塞来昔布并记录用量。比较试验前后3组患者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以及第1、8周塞来昔布用量变化情况。 结果 3组患者WOMAC总分、疼痛程度评分、关节僵硬程度评分、日常活动困难程度评分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8周治疗,塞来昔布每周用量减少值A、B、C组分别为(0.41 ± 0.17)、(0.16 ± 0.22)、(0.46 ± 0.19)g,A、C组高于B组(P<0.01),A、C组每周用量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短期使用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在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改善方面并不优于碳酸钙D3片,但可通过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物用量,使患者获益。
目的 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降钙素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 方法 2012年1月-6月将120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妇女随机分为盐酸氨基葡萄糖组(A组)、盐酸氨基葡萄糖+依降钙素组(B组)、依降钙素组(C组),每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血清MMP-3、OPN、雌二醇、Ⅰ型胶原C端肽(CTX)和Ⅰ型胶原N端前肽(PINP)水平。 结果 A组和B组在治疗后2周和6周其膝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优于C组(P<0.05),A组在治疗后2周MMP-3的表达改善明显(P<0.05),优于其他两组。治疗后6周,B组OPN表达水平改善明显(P<0.05),优于其他两组。C组和B组CTX和PINP水平明显改善(P<0.05),优于A组。 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降钙素能有效改善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症状,可能通过调节MMP-3和OPN的复合体表达,实现改善关节软骨功能的目的。
目的 观察评价盐酸氨基葡萄糖结合塞来昔布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001年3月-2012年3月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84例KO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2例。对照组单独给予塞来昔布,试验组给予塞来昔布和盐酸氨基葡萄糖,共治疗8周,停药后继续观察4周。采用Lequesne指数作为疗效评分标准,观察服药前后的膝关节症状变化,包括休息痛、运动痛、压痛、肿胀、晨僵和行走能力的改善程度,纪录不良反应及实验室生化指标等。 结果 两组Lequesne指数在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两组治疗8周后Lequesne总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两组比较无差异。 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糖结合塞来昔布治疗KOA,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的塞来昔布治疗,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抗骨增生片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8月选取90例KOA患者,按关节面改变部位归入A组(髌股关节面改变)、B组(胫股关节面改变)、C组(全关节软骨改变),每组30例。均予以盐酸氨基葡萄糖、抗骨增生片治疗,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综合疗效及安全性等指标及评分。 结果 ① 3组比较,A组疗效高于B、C组(P<0.05);② A组与B、C两组在平地行走20 m疼痛评分、关节压痛度评分和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A组和B、C两组在患者自我疗效评价、医生疗效评价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 A组在治疗12周后血液血沉、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表学意义(P<0.05);B组则在CRP、IL-6、TNF-α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C组仅在CRP、TNF-α较前有差异(P<0.05);⑤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抗骨增生片治疗髌股关节面改变的KOA疗效优于胫股关节改变,且治疗方案可行、安全、优效。
目的 临床观察盐酸氨基葡萄糖和依托芬那酯凝胶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2月,将354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氨基葡萄糖组(A组)、依托芬那酯凝胶组(B组)和盐酸氨基葡萄糖+依托芬那酯凝胶组(C组)。A组为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750 mg/次,2次/d,疗程6周;B组为依托芬那酯凝胶外用,2次/d,6周为1个疗程;C组为在A组的基础上同时加用B组的方法。 结果 C组在改善行走疼痛、夜间静息痛、晨僵方面优于A、B组,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A组为79.65%,B组67.28%,C组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不良反应A组3例,B组3例,C组4例,均较轻微,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糖和依托芬那酯凝胶治疗KOA均安全、有效,联合应用时,疗效进一步增强。